134-7303-1605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聯系人:郭經理

手機:13473031605 15832019938

固話:0310-8961568 0310-8943911

網址:www.galeriquran.com

地址:河北省曲周縣安寨鎮南馬店村

文化傳承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文化傳承文化傳承  

文化傳承

曲周縣特產之一:“南馬店紅薯粉條”簡介
       鵬博食品前身為曲周縣“盛世田園粉條廠”,是一家集生產、銷售、批發各種粉條、粉皮、及五谷雜糧特產的專業公司,傳承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學配方,手工制作。目前,公司形成了以粉條、粉皮加工為主導產品,同時公司根據傳統,家族傳承制作工藝結合現代科學配方增加了曲周特產雜糧的加工生產,包括紅豆、黑豆、綠豆、玉米糝、麥糝、小米等9類雜糧,健康食品,禮盒包裝,是饋贈親友的最佳選擇。
       紅薯(甘薯)含有豐富的淀粉,維生素、纖維等,D一胡蘿卜素、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B6等人體必須的營養成份,還含有豐富的鎂、磷、鈣等礦物元素和亞油酸等??茖W家還發現紅薯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叫“氫表碓酮”是一種防癌物質。故紅薯又有低熱量防癌食品之美稱。
      “南馬店村已有2000年歷史,宋朝時期為南北交通要道,曾開設車馬店稱“馬逯店”。相傳北宋時期穆桂英曾在此地安營扎寨,又稱“南馬逯店”。從公元1950年簡稱“南馬店”。
       現在本村居民祖先據歷史記載,是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404年)從山西洪洞遷來。相傳我們郭氏祖先早在600多年前,就已掌握用綠豆制作淀粉的技術。據傳說我們郭氏祖先最早是用綠豆淀粉制做粉條、粉皮的。
       紅薯又名(番薯、甘薯)是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84年一1585年間,傳入中國的。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均有有關記載。公元1785年,乾隆皇帝,察中原地帶屢經大旱莊稼缺水,顆粒無收,災民遍地,餓殍遍野,隨命軍機大臣將番薯,從福建引到中原來緩解災情。
       當時乾隆皇帝下旨福建巡撫,讓他培植一批番薯秧苗,派人從水路急運中原下發民間,據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早在公元1820年左右我們郭氏祖先第12代傳人郭艷昌就受當時紅薯種植剩余,用刀切成薯片涼干,便于存放,當做備糧時的啟發,制做紅薯淀粉用于制做粉條。當時工藝相當簡單,用種植的菜葫蘆從中間切開,底部鉆空,制作粉條。到我們郭氏家族第13代傳人郭坊,后改進了木制瓢制做工藝。
       我們郭氏第14代傳人:郭朝俊、郭朝選,第15代傳人郭樹堂、郭樹槐就一直從事紅薯粉條制作工藝傳承。當時叫做“開粉坊”。到第16代傳人,郭家言、郭家勤趕上中國全國抗日,戰爭年代曾中斷,當時我們郭氏第16代傳人郭家言(公元1890—1975)、郭家勤(1892一1976)用紅薯面制成窩頭送給八路軍戰士。
       我們郭氏家族第17代傳人郭景勝(1929—1996)郭尚禮(1934年出生)等,繼續傳承郭氏幾代人的心血和工藝帶領全村鄉親制做粉條、粉皮。其中也趕上“大躍進”、“大饑荒”困難重重。但都沒有忘記家族的傳統工藝。新中國成立后公元1957年一1959年我們村開始種植紅薯新品種,“勝利百號”、“一窩紅”等。
       新品種的種植和大面積的推廣,產量的提高使的,我們家族傳承祖宗的傳統工藝,生產粉條,在技術上和工藝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從那時起我們郭氏家族,乃至整個南馬店村一至到改革開放粉條產業是最鼎盛時期。
       改革開放后我們南馬店村形成粉條特色產業村,曾被縣委,安寨鎮黨委評為“特色行業生產先進村”稱號。至到現在,我們南馬店粉條,在曲周縣乃至邯鄲東部都是一個特色行業、品牌,一面旗幟。
       我們家族第18代傳人郭文亮(1971年出生)、郭金朝(1964年出生)、郭文強(1976年)從童年時代就在粉坊幫工?,F借祖上的傳統工藝,迎時代的東風,從公元2000年,給紅薯粉條上了精品小包裝、禮品箱,公元2009年注冊了“盛世田園”“唐成”2個商標,現在我們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開發了綠豆粉條、紅薯粉條、土豆粉條、火鍋寬粉,餃子粉條、紫薯粉條,粉皮等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我們成立了“曲周縣鵬博食品有限公司”,現在我們的產品已遠銷北京、天津、廣東、河南、山東等一、二線大都市,我們傳承祖上傳統的工藝結合現在的科學配方,把我們的產品做到家喻戶曉,上至星級酒店,下至百姓餐桌。要做到百姓心中永遠的傳統美味。
高級搜索:
Copyright © 2020   曲周縣鵬博食品有限公司   登錄入口
800avcom